关于新时期XX煤矿以技术管理和灾害治理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交流材料
在当前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与“双碳”目标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,煤炭行业正经历着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深刻转变。推动高质量发展,已成为煤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命题。作为企业的“第一责任人”,煤矿负责人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,以战略眼光和系统思维,紧紧抓住技术管理创新与重大灾害治理这两大关键环节,将安全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,将技术红利转化为经济效益,从而在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中行稳致远。
一、夯实技术管理根基构筑高质量发展新引擎
技术管理是煤矿现代化生产的神经中枢,其先进性与精细化程度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效率、安全水平与经济效益。进入新发展阶段,必须将技术管理置于战略高度,以智能化、标准化为双翼,驱动企业管理模式的根本性变革。
一是驱动管理模式变革的智能化建设。
智能化是煤炭工业技术革命的核心方向。国家层面持续出台政策予以引导,如《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》就明确提出,到2025年要初步建成结构合理、科学开放的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。煤矿负责人应主动顺应这一趋势,将智能化建设作为提升技术管理水平的首要任务。
首先,构建统一的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。传统的区队分割、系统独立的信息化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矿井管理的需求。必须打破信息孤岛,构建集生产调度、安全监控、经营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。该平台通过部署覆盖全矿的传感器、智能终端与高速工业互联网,实时采集地质、生产、设备、安全、环境等各类数据,形成矿井的“数字孪生”或“一张图”管理模式。在此基础上,管理层能够实现对采、掘、机、运、通等各系统运行状态的全局掌控和协同调度,使决策从“经验驱动”转向“数据驱动”。
其次,建立全生命周期的设备健康管理体系。设备是煤矿生产力的核心载体,其稳定运行是保障生产连续性的前提。通过在关键设备上部署振动、温度等在线监测传感器,建立设备健康管理与故障诊断平台,可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7×24小时不间断监控。系统基于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,能够提前预警潜在故障,实现从“计划性维修”到“预测性维护”的转变,大幅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,提升设备综合利用率(OEE),降低运维成本。例如,通过对主运输皮带机运行数据的深度分析,精准预测托辊、轴承等部件的寿命终点,从而制定最优更换计划,避免了因突发故障导致的全矿性停产。
二是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的标准化作业。
如果说智能化是技术管理的大脑,那么标准化作业就是保障指令精准执行的骨骼肌肉。新版《煤矿安全规程》对安全生产的各环节提出了更高、更细的要求。煤矿负责人必须将规程标准从“墙上的制度”转变为“现场的行动”。
一方面,要将风险管控深度融入标准化作业流程。在实践中,一些单位创新推行“风险清单战前点兵”机制,要求班组在作业前,对照风险清单逐项确认管控措施是否到位;同时,实行岗位安全“口令式核验”,将核心安全规定简化为易于记忆和执行的口令,确保每位职工在操作前都能进行自我提醒和安全确认。这种做法将风险辨识、安全确认与作业许可固化为标准程序的一部分,有效杜绝了因“三违”造成的安全事故。
另一方面,要利用数字化手段赋能标准化作业的落地。通过在智能管控平台上开发标准化作业管理模块,可将每个工种、每个环节的操作规程、安全要点、质量标准进行数字化、可视化呈现。例如,在进行设备检修时,检修人员可通过移动终端调取标准化的检修流程卡和三维视频指导,并在线完成检修记录、质量确认和工单闭环,实现作业过程的全程留痕与可追溯。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作业效率和质量,更重要的是,它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置于严密的技术监控之下,从而向“零违章、零隐患、零伤亡”的安全目标迈进。
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
版权声明
作者原创,不允许二次传播,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,追究法律责任。
微信订阅号
联系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