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情况汇报
近年来,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在我国基层治理中频繁出现,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。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削弱了基层干部的工作效能,还妨碍了 D群、政群关系的和谐。在此大背景下,以 XXX同志为核心的 D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整治形式主义、为基层干部“松绑减负”的工作,部署了一系列具体而有力的措施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《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》,以及2024年颁布的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》,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整治形式主义的坚定决心和强大执行力。这些文件不仅为基层减负提供了政策支持,还设定了明确的改进目标与落实路径。本次整治行动已初见成效,自2024年以来,基层干部的文书填报量减少了25%,会议数量平均下降了30%,切实让基层干部从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,全身心投入到服务群众的实际工作中。
一、深入剖析症结提升治理效能
一是官僚文化积弊难除。长期以来,我国的行政管理体系具备严格的层级结构与自上而下的指令模式,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政策的统一性与执行力。然而,这种体系也使得部分官员倾向于迎合上级意图,忽略实务操作。在这一过程中,形式主义逐步滋生并强化。从历史维度来看,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相伴而生,尤其在现代信息化与精细化管理的背景下,表现为“会议依赖”“文山会海”“材料至上”等具体形式。
二是考核机制亟待优化。考核机制作为推动政务工作的重要工具,对工作进程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。然而,一些地方的考核体系过分追求量化指标,致使基层单位偏重于数据数字而非工作实效。考核压力层层传导,迫使一线干部以“数字政绩”为导向,背离为民服务的初衷。例如,在某些地区,一部分干部为迎合检查突击工作,注重报表的展现效果而非实际成效。
三是任务传导流于形式。作为国家治理的末梢,基层肩负着庞大的执行任务。然而,许多上级单位在分配任务时未能充分考虑基层的实际承载能力。任务的堆积与责任的下移,导致一线干部在疲于奔命的同时,承受着大量检查、报告与调研的负担,真正用于服务群众的时间与精力大为缩水。
二、剖析问题根源聚焦改进方向
一是任务叠加,责任层层转嫁。实践中,形式主义的一大表现就是任务不断叠加、责任向下转移。在任务部署中,常常挂在嘴边的是“属地管理”,而实际操作中却是把任务无休止地推给基层,忽略了基层的实际承载能力。例如,根据一名乡镇干部的反映,2023年该地方干部一年间参加了180多项督查检查,几乎每周都有上级检查。这种高频的督查不但未提高效率,反而让基层压力陡增,不得不把大量时间用在准备材料和应付检查上,而不是投入到实质工作中。
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
版权声明
作者原创,不允许二次传播,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,追究法律责任。
微信订阅号
联系客服